在旧书堆里翻出这把折扇时,我手抖了

频道:游戏攻略 日期: 浏览:1

上周整理爷爷的老樟木箱,在《芥子园画谱》和线装《唐诗三百首》下面压着个蓝布包。掀开时扬起一阵带着墨香的灰尘,里面躺着把半开的折扇——黑檀木扇骨,熟宣纸扇面,右下角钤着"阴阳师"三个朱红小篆。

当时我膝盖直接磕在了地板上。

一、这把扇子凭什么让人疯狂

后来查资料才知道,这是2017年网易阴阳师官方和荣宝斋合作的限定款。当时全球限量2016把(对应游戏上线年份),每把都有独立编号。我手里这把展开后能看到扇骨内侧用银粉写着"NO.0731"。

  • 扇面材质:三层熟宣夹裱,比普通折扇厚30%
  • 颜料配方:矿物颜料混合金箔胶,晴明桔梗印在光下会泛铜绿色
  • 最绝的细节:大天狗羽毛用真胎发笔勾勒,放大看能发现每根绒毛的墨色深浅都不一样

记得当时游戏群里有人晒过购买凭证,498元的定价让大学生们啃了半个月泡面。现在某鱼上挂着的二手价就没低于2800,品相好的能到5000+。

(一)真假辨别血泪史

去年帮学妹鉴定过一把,她花800从自称"退坑玩家"那儿收的。我们对照着博物馆朋友发的《晚清民国折扇辨伪要领》看了整晚:

特征 正品 仿品
扇骨纹理 带不规则牛毛纹 机器压制的规则纹路
钤印边缘 有细微毛刺 过于平整
酒吞童子发梢 能看见三处接笔 一笔到底

最后发现她那个连仿品都算不上,根本是彩色打印的纸片粘在塑料扇骨上。小姑娘蹲在宿舍楼梯间哭到凌晨两点,第二天眼睛肿得画不了眼线。

二、老匠人藏在扇子里的执念

辗转联系到当年参与制作的张师傅,68岁的苏州制扇艺人。电话里他咳嗽着说:"现在年轻人做的扇子...咳咳...那能叫扇子吗?"

他提到个细节:原本设计稿上八百比丘尼的衣裳是纯紫色,但老师傅们坚持要按古法"三矾九染"。先用花青打底,再罩染胭脂,最后点染石青。这样在阳光下转动扇面时,衣袂会有从绛紫到黛青的渐变。

"我们做了六版样扇,网易那边的小伙子说颜色偏差值超过3%就要返工。"老爷子突然提高嗓门,"他们懂什么!宋徽宗的《瑞鹤图》还分装裱前和装裱后的色差呢!"

(二)差点被放弃的隐藏彩蛋

最意外的发现来自扇钉部位。正常使用时根本不会注意这个金属小点,但用手机微距镜头能看到刻着式神剪影。据说是后期量产时,雕刻师傅偷偷加的——反正验收标准里没规定这个部位。

现在想来,正是这些"超标"的偏执,让工业流水线产物有了手作的温度。就像我爷爷那辈人修收音机,明明用胶带就能固定电线,非要缠上七圈绝缘麻绳。

三、当二次元遇上非遗的魔幻现实

艺术学院的学弟正在做相关课题,他统计过这批折扇的收藏者画像:

  • 38%同时购买过游戏周边和文房四宝
  • 22%家里有长辈从事传统工艺
  • 最夸张的是有位藏家,专门订制了恒温防潮展柜,旁边供着游戏原画师的签名板

有次在漫展看到cos安倍晴明的姑娘,她手里拿着把明显是仿品的扇子。但当她用标准茶道动作"振り出し"展开扇面时,周围瞬间安静了几秒——那种肌肉记忆做不了假,后来才知道她奶奶是日本舞踊老师。

凌晨三点写到这里,窗外的雨把小区里停着的电动车警报都浇响了。摸着扇面上略微凸起的纹路,突然想起《阴翳礼赞》里说"器物因使用而获得生命"。或许这把沾着爷爷烟味的折扇,早就超出了周边产品的范畴...

阴阳师古风折扇正版

网友留言(0)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