卖货前先看法律:销售活动里那些躲不开的规矩
老张上个月在商场搞了个"买一送三"的促销,结果被市监局罚了五万块——送的赠品没标明具体型号,消费者投诉虚假宣传。这事儿给大伙儿提了个醒,现在做销售活动,不懂点法律常识分分钟要吃亏。
一、广告宣传别踩雷
街边常见的"史上最低价"横幅,挂十个有八个要挨罚。现在管得严,咱们得学聪明点。
1. 文案里的禁用词黑名单
- 国家级:国家级、世界级、万能
- 绝对化:史无前例、绝无仅有、顶级
- 疗效保证:根治、包治百病(医疗广告尤其注意)
违规案例 | 处罚依据 | 典型罚金 |
"全市最低价"无依据 | 广告法第9条 | 3-20万元 |
保健品宣传治病功效 |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 | 违法所得1-5倍 |
2. 价格标注的学问
去年双十一有商家搞"原价599,现价199",结果被发现原价从未卖过599,直接按价格欺诈处理。现在要求:
- 降价促销要标明7日内最低成交价
- 赠品要写清楚规格和数量
- 满减活动不能设置隐形门槛
二、消费者权益保护红线
李大姐的网店去年吃过大亏,因为退货条款写着"特价商品概不退换",结果被职业打假人盯上赔了八万块。
必须写进方案的三大保障
- 7天无理由退货(定制商品除外)
- 瑕疵商品主动告知义务
- 个人信息保护措施说明
常见漏洞 | 合规做法 | 法律依据 |
"最终解释权归商家" | 改为"活动规则详见官网公示" | 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 |
收集客户生日信息 | 单独弹窗获取授权 |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3条 |
三、竞品较量的正确姿势
小王上个月在直播时说对手家的产品"用了会过敏",结果赔偿了二十万。现在行业里这些敏感操作要特别注意:
- 对比广告必须用客观检测数据
- 不得诋毁竞品商誉
- 有奖销售奖金不得超过5万元
最近有个典型案例,某奶茶品牌因在宣传中暗示竞品使用过期原料,被法院判赔三十万。这事儿给我们的教训是,竞争要有理有据,不能靠踩别人上位。
四、数据使用的安全锁
老客户的电话号码可不能随便拿来发促销短信,去年有个健身房因此被网信办通报处罚。现在处理客户信息要注意:
- 收集信息时要有双告知(用途+期限)
- 存储信息要去标识化
- 第三方合作要有数据处理协议
最近看到个新案例,某母婴店把会员信息交给合作摄影机构,结果双方各罚了十万块。这事儿说明数据安全这根弦时刻不能松。
五、跨区域活动的特殊规矩
去年某连锁品牌在南方搞的促销活动,到北方就碰了钉子。各地法规差异要注意:
- 上海要求满减活动必须设置保底优惠
- 广东禁止预付费超过5000元
- 浙江规定直播带货要保留3年回放
最近帮朋友看方案时发现,他们在成都搞抽奖活动,最高奖设置的是iPhone15,结果当地规定最高奖不能超过5万元,刚好卡着线没问题。这种细节不注意就容易栽跟头。
说到底,合规不是给方案添堵,而是给生意系安全带。隔壁王老板说得实在:"现在做生意,懂法比懂营销重要"。写完方案多问两句,查查当地最新政策,总比事后补救强。最近看市场监督局公众号又在发新案例,得空就翻翻,权当看故事会了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