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聊那些五花八门的"评活动"游戏
最近刷短视频总能看到各种游戏博主在说"评活动",搞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。直到上周参加了个线下桌游展,才明白这词儿现在已经发展出这么多花样了。今天就带大家看看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游戏类型,说不定下次朋友聚会就用得上呢。
线上评活动的三大金刚
周末窝在沙发上刷手机时,发现现在连游戏评测都玩出花儿来了。最常见的就是游戏内嵌评分系统,像《原神》每次版本更新后的玩家打分活动,官方会根据评分发放原石奖励。还有更专业的Steam鉴赏家模式,资深玩家写的评测能直接显示在商店页面。
- 实时互动类:主播边玩边解说,观众弹幕打分
- 图文测评类:TapTap上常见的带图长文评测
- 视频剪辑类:B站那些"三分钟带你看完XX游戏"的浓缩评测
线下评活动的烟火气
上个月在漫展看到个有意思的——真人版游戏试玩评价。商家把未上市的新品搬来现场,参与者试玩后填写纸质评分卡,集满五个章就能换限定周边。这种实体化的互动感,是线上活动比不了的。
类型 | 特点 | 适用场景 | 用户参与门槛 |
展会现场评 | 即时反馈+实物奖励 | 游戏发布会/漫展 | 需到场 |
桌游评鉴会 | 面对面交流策略 | 桌游吧/同好聚会 | 基础规则理解 |
社交平台的另类玩法
闺蜜最近迷上了微博的七日游戏挑战,每天根据指定主题发布游戏截图并@好友。这种病毒式传播的评活动,把原本严肃的游戏评价变成了社交货币。抖音上还流行着反向测评——专门找游戏里的bug或奇葩设定来吐槽,反而更容易出爆款视频。
专业向的硬核评测
给做游戏开发的朋友取经才知道,业内有种封闭测试评分系统。参与者需要签署保密协议,针对未公开游戏的画面、操作、剧情等二十多项指标打分,据说《黑神话:悟空》早期就搞过这种专业评审。
说到这儿,想起去年参加的游戏创作马拉松。48小时现场开发小游戏,最后由其他参赛者互相评分。这种既当选手又当评委的体验,倒是让我对游戏设计有了全新认知。
教育领域的跨界融合
表姐在重点中学教信息技术,说现在课堂都用上编程游戏化评分系统了。学生完成代码小游戏后,系统会根据运行流畅度、创意指数、代码规范自动生成雷达图。这种即时可视化的评价方式,比传统打分有趣多了。
- 校企合作项目:学生为游戏公司设计关卡,由专业策划评分
- 亲子互动评测: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游戏任务后互相打分
- 老年适游化改造:根据银发玩家反馈优化操作界面
窗外飘来楼下大爷们下象棋的声响,突然觉得最原始的"观棋不语真君子"也算种朴素的评活动。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新鲜玩法固然有趣,但有时候简单直接的交流反而更打动人呢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