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郭敬明撞上王铎:一场关于阴阳师审美的奇妙混搭
凌晨两点半,我盯着电脑屏幕发呆,咖啡杯早就见底了。突然想到前几天在豆瓣小组看到的奇葩讨论——有人把郭敬明的《阴阳师》和王铎的书法作品P在了一起,结果意外地和谐。这俩八竿子打不着的玩意儿,怎么就被网友玩出花了?
一、阴阳师IP的魔幻漂流
先说清楚,这里的阴阳师不是网易那个手游,是郭敬明2020年拍的电影。这片子改编自梦枕貘的同名小说,但上映后口碑直接崩盘,豆瓣4.3分的成绩单看得人脚趾抠地。不过要说审美,郭导倒是把浮世绘+赛博朋克的混搭玩出了新高度:
- 晴明宅邸的朱红色鸟居悬浮在半空
- 式神出场自带LED光污染特效
- 平安京变成了玻璃幕墙的魔幻CBD
最绝的是服装设计,和服下摆藏着机械齿轮,十二单衣里缝着电路板纹样。这种"电子妖怪"的设定,倒是意外契合了Z世代对传统文化的解构癖好。
二、王铎书法的叛逆基因
现在说说另一位主角——明末清初的书法家王铎。这老哥在艺术史上是出了名的"字林侠客",别人写行书都学王羲之,他偏要玩"涨墨法",毛笔蘸墨汁多到能滴下来。台北故宫藏的那幅《草书杜诗卷》,字迹扭曲得就像被雷劈过的老树。
传统派书法 | 王铎书法 |
讲究"中和之美" | 追求"险绝奇崛" |
笔墨节制 | 肆意泼墨 |
结构平稳 | 轴线倾斜 |
最讽刺的是,这个艺术上的造反派,政治上却当了贰臣。清军入关后他立马投降,结果字写得越狂放,心里大概越憋屈。
2.1 网友的脑洞拼接实验
现在回到开头说的那个神奇混搭。我翻遍了各大平台,发现最火的二创是这两类:
- 把电影里晴明的符咒换成王铎的草书
- 用电影场景做背景,配上王铎的《临谢安帖》
别说,王铎那些张牙舞爪的笔画,还真像阴阳师结印的手势。特别是他写的"神"字,最后一竖笔突然劈叉,活脱脱就是符纸炸裂的瞬间。
三、审美冲突下的意外和谐
凌晨三点二十,窗外有只野猫在叫。我忽然想明白这种混搭为什么能成立——本质上都是在破坏规矩。郭敬明用不锈钢材质重构平安京,王铎用枯笔飞白撕裂宣纸,本质上都是对传统的暴力拆解。
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:电影里博雅吹笛子的场景,网友配上王铎写的"声"字。那个字的墨迹晕染得像声波扩散,比原版特效还带感。这种跨时空的默契,大概连创作者自己都没想到。
不过要说违和感也是有的。王铎字里藏着的亡国之痛,和电影里塑料感十足的浪漫主义放在一起,总让我想起大学时把《兰亭序》设为手机壁纸,结果锁屏弹出拼多多广告的荒诞感。
四、文化混搭的边界在哪
写到这儿突然断电,赶紧保存文档。重新开机后想到个问题:这种拼接到底算创新还是乱炖?参考中央美院邱志杰教授在《实验艺术方法论》里的观点,文化符号的移植需要三重转化:
- 形式语言的转译
- 精神内核的对接
- 当代语境的激活
那些最成功的二创作品,确实暗合了这个逻辑。比如把王铎"忽魂悸以魄动"的狂草,PS成电影里百鬼夜行的背景,破碎的笔触正好对应妖魔的残影。但有些单纯博眼球的拼接,就像把茅台倒进星巴克杯子,除了猎奇啥也不剩。
天快亮了,屏幕右下角弹出早间新闻推送。想起郭敬明最近在综艺里说"审美没有高低",突然理解为什么年轻人爱玩这种文化拼接——在算法统治的审美荒漠里,至少这种混搭能带来片刻的新鲜感。就像便利店买的关东煮,明明知道不正宗,深夜饿急了照样吃得香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