赠送电影票活动是否有观众评价和反馈机制
赠送电影票活动的评价系统:观众到底有没有发言权?
上周末路过万达广场,看见二十多号人在排队领《流浪地球2》的赠票。穿红马甲的工作人员扯着嗓子喊:"扫码关注就能领票!"可当我问起看完电影要不要填问卷,小姑娘眨巴着眼睛说:"这个...领导没交代过。"这让我突然好奇:这些铺天盖地的赠票活动,究竟有没有给观众留个说心里话的地儿?
一、电影票白送之后,院线真的在听观众说话吗?
翻出手机查资料,发现这事儿还真分三六九等。UME影城去年中秋搞赠票时就玩得挺花:
- 观影后48小时内会收到带「请您当评委」标题的短信
- 反馈问卷里居然有放映清晰度、座椅舒适度这些细节项
- 填完问卷能抽限量版电影周边
1.1 大数据的甜蜜陷阱
不过更多院线选择"省事儿"模式。就像我表弟上周参加某影城的漫威专场,领票时被要求关注了三个公众号,结果看完电影第二天,三个号同时给他推《蚁人3》的购票链接——这算哪门子反馈?分明是精准营销。
院线品牌 | 评价渠道 | 反馈方式 | 数据公开 |
---|---|---|---|
万达影城 | 线下纸质问卷 | 抽奖送小食 | 内部使用 |
UME国际影城 | 短信+小程序 | 周边礼品兑换 | 部分公开 |
大地影院 | 公众号留言 | 无奖励机制 | 不公开 |
二、那些藏在App角落的反馈入口
猫眼和淘票票这两个购票平台最有意思。他们搞的"观影团"活动,表面上说收集观众反馈,实际操作起来像在玩捉迷藏:
- 猫眼的评价入口要先点"我的"-"活动记录"-"已参与"才能找到
- 淘票票更绝,得在电影开场前15分钟,票务二维码下面才有打分按钮
2.1 真实案例:消失的差评
朋友老张上个月参加某科幻片观影会,在平台写了八百字吐槽剧情漏洞。结果第二天发现评论变成了"该用户暂时没有留下评价"。这事儿让我想起某院线经理私下说的:"赠票活动的差评,就像婚宴上的剩菜——不能摆上台面。"
反馈渠道 | 响应速度 | 内容留存率 | 改进可见度 |
---|---|---|---|
纸质问卷 | 3-7天 | 62% | 低 |
线上平台 | 即时 | 34% | 中 |
社交媒体 | 24小时内 | 89% | 高 |
三、观众声音去哪了?
有次在电影资料馆的座谈会上,听到个有意思的说法:现在的赠票反馈就像自助餐厅的满意度调查——店家更关心你吃了多少,而不是吃得开不开心。这话虽然刺耳,但看看这些数据:
- 78%的赠票活动会统计到场率
- 只有43%会收集观影体验
- 不足20%愿意公开改进措施
隔壁王阿姨说得更直白:"上次领的免费票,影院连厕所纸巾都不舍得补,我在意见本上写建议,再去时发现本子还停在那一页——敢情就我一人较真啊?"
3.1 令人意外的良心案例
倒也不是全都这么糟。上影节期间,某些艺术影院做得就挺用心。比如天山电影院在每场赠票放映后,都会留15分钟让观众和主创面对面交流。最绝的是,他们把观众建议分类打印出来,贴在大厅墙上公示。
春日的阳光透过写字楼玻璃,照在电脑屏幕的调研数据上。楼下的奶茶店又开始排长队,不知道其中有多少是刚领了赠票的观众。或许下次再路过影院时,可以多问一句:"你们的活动反馈,真的会有人看吗?"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