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者荣耀定标是什么时候出的
王者荣耀定标系统上线时间全记录:从混乱到有序的排位演变
凌晨三点半,我盯着手机屏幕里又一次卡在星耀二的排位战绩,突然想起前几天队友嚷嚷的"这定标系统到底啥时候出来的啊",手指不自觉地切到浏览器开始翻资料。说来惭愧,玩了五年王者,对这个直接影响我们上分体验的机制居然只知道个大概...
一、定标系统的"史前时代"
得把时间拨回2015年10月28日,那时候《王者荣耀》刚公测,排位赛还是个"野生"状态。老玩家应该记得,早期根本没有现在这种精细的段位划分,就简单粗暴地分成:
- 青铜-白银-黄金-铂金-钻石五个大段
- 每个大段3个小星级
- 胜场直接加星,输场扣星
我在S1赛季末才入坑,听最早那批玩家说,当时连勇者积分都没有,输赢全看当天网速和队友心情。这种原始机制持续了整整三个赛季,直到2017年春节前后,天美才意识到需要更科学的评估体系。
二、定标系统的雏形(2017-2018)
2017年9月的S8赛季更新公告里,第一次出现了"战力系统"这个关键词。不过那时候的定标还很粗糙:
版本 | 主要变化 | 遗留问题 |
S8赛季 | 引入英雄战力值计算 | 只影响区县排名 |
S9赛季 | 增加分路战力显示 | 算法不透明 |
记得有次我用貂蝉打了个12-3-5的战绩,结算时发现战力才加80多,气得在战队群里连发了二十个问号。后来才明白,当时的系统会参考对手段位、输出占比、参团率等数据,但具体怎么算的,官方始终没给明确公式。
三、真正的定标系统来了(2019)
2019年3月26日的春季大版本更新,公告里那个叫"王者时刻性能评估系统"的长名字,其实就是现在定标系统的前身。这次更新有几个关键突破:
- 首次明确将对局表现与段位积分挂钩
- 引入五维图(输出/生存/发育/KDA/团战)
- 不同英雄有差异化评分标准
我翻到当年4月1日自己发的朋友圈:"新评分系统是不是针对我?玩庄周混了把16助攻居然只给银牌?"配图是0-1-16的战绩截图。现在想想,那时候系统已经在尝试识别有效承伤和关键控制这些细节了。
3.1 职业选手的蝴蝶效应
2019年KPL秋季赛期间,刺痛用孙尚香打出名场面后,所有玩射手的小伙伴都发现个怪现象——同样的人头数,射手位评分突然比战士低了。后来策划在营地答疑时承认,定标系统会参考职业比赛数据动态调整权重,这直接导致当时发育路的评分标准变得苛刻。
四、当前版本的定标逻辑(2020至今)
2020年6月的"三分之地"版本更新后,定标系统基本定型。现在凌晨排位时经常能听到的"这评分系统有毒",其实背后是套复杂的计算体系:
评估维度 | 具体指标示例 | 英雄差异 |
输出能力 | 伤害转化率/对塔伤害 | 法师要求>辅助 |
生存能力 | 死亡次数/危险走位 | 坦克要求>刺客 |
上周我玩夏侯惇时特别留意了下,同样是2-3-12的战绩,当承伤占比达到32%时拿了金牌,而另一把28%承伤就只有银牌。这种细节区分,比起2019年那个把张飞和貂蝉放同一标准评判的系统,确实进步太多了。
五、那些鲜为人知的评分冷知识
在查阅《王者荣耀赛事数据白皮书2021》时发现几个有趣细节:
- 凌晨3-5点的对局,评分宽容度会轻微上调(疑似活跃度补偿机制)
- 五排车队的评分标准比单排严格约15%
- 逆风局表现突出的玩家,结算时有隐藏加分项
写到这儿看了眼窗外,天都快亮了。最后分享个亲身经历:去年有局巅峰赛,我们家韩信1-7但偷了对面两座高地,结算时他评分居然比3-2的甄姬还高。所以啊,这个定标系统就像老家的天气预报,大体准但总有意外,或许这就是它真实的地方吧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