综艺节目中的游戏如何帮助提升节目的社会影响力
综艺节目里的游戏设计,为啥能让观众追着看还上热搜?
最近刷综艺的时候发现,不管是《奔跑吧》里的泥潭大战,还是《王牌对王牌》的传声筒游戏,这些看似简单的环节总能让节目热度飙升。上周五看《萌探探探案》时,孙红雷在猜词环节急得东北话都蹦出来了,这段cut第二天直接冲上抖音热榜前三。
一、游戏设计让观众变成自来水
芒果TV的编导小李跟我说,他们节目组现在有个不成文规定:每期至少要设计三个能截图传播的游戏环节。去年《乘风破浪的姐姐》踢毽子比赛,原本只是备选方案,结果播出后微博话题宁静踢毽子像在作法阅读量破3亿,节目组连夜把后续三期都加上了传统游戏环节。
- 观众参与门槛低:看明星玩跳房子比自己玩还有趣
- 社交货币属性强:办公室茶水间都在讨论郑恺在指压板上的表情包
- 二创素材丰富:B站上《极限挑战》抢箱子合集播放量超800万
经典案例:从演播厅走向街头
记得《极限挑战》第四季里,男人帮在上海弄堂里玩“货物搬运赛”,大爷大妈们自发当起裁判。这段没有剧本的互动让当期收视率冲上2.8%,更意外的是,拍摄地现在成了网红打卡点,连居委会都收到二十多个企业团建预约。
节目名称 | 游戏类型 | 热搜次数 | 话题阅读量 |
奔跑吧第十季 | 水上平衡赛 | 17次 | 28.6亿(CSM数据) |
明星大侦探 | 密室解谜 | 9次/期 | 平均5.3亿(艺恩数据) |
你好星期六 | 复古游戏大赏 | 23次 | 34.1亿(知网传播分析报告) |
二、游戏环节藏着社会情绪密码
浙江卫视的制片人王姐有次在选题会上说:“现在观众不爱看明星端着,就想看他们摔得四脚朝天。”这话虽然糙,但理不糙。《新游记》里岳云鹏搬砖那期,工地大哥教他绑钢筋的片段,在快手被改编成三十多个方言版本,中国青年报还专门做了期“明星体验劳动”的专题报道。
文化输出的隐藏通道
爱奇艺国际版上,《青春环游记》的投壶游戏合集点击量断层第一,很多海外观众在评论区问哪里能买道具。更绝的是河南卫视《端午奇妙游》里的龙舟拔河,这个环节被国际龙舟联合会转发后,直接带火了某义乌厂家的龙舟模型订单。
三、从屏幕蔓延到现实的魔法
我家楼下便利店老板最有发言权,他说《密室大逃脱》播哪期,货架上的同款零食就会卖断货。上个月节目里出现过的某品牌自热火锅,第二天进货量比平时多了三倍。中国传媒大学有个课题组专门研究过,这类即时消费转化比传统广告高出60%(《视听传播研究》2023年第2期)。
现在连社区搞活动都学着综艺来设计游戏环节。上周参加侄子的幼儿园开放日,发现他们把《爸爸去哪儿》里的找食材游戏改编成了亲子版。看着孩子们蒙眼摸蔬菜时咯咯笑的样子,突然明白为什么这些游戏设计能经久不衰——它触碰的是人类最本真的快乐基因。
网友留言(0)